发布时间:2024-06-04 14:37:54 | 谋考网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海涛教授
拓展知识:
曹海涛,男,1976年1月生,江苏姜堰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强化培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1996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4年7月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后出站。曾赴加拿大Lakehead大学、日本Tsukuba大学、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2008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010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1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教书育人奖"。
主要研究组合设计及其在编码密码中的应用。参与编写"数学大辞典"中组合设计部分词条。
已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被SCI检索30多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基金和省基金,主持过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天元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其中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正在进行。
虽然从初中向高中跨越,在众多的科目中数学难度是最大的,想要将其全部掌握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积累的。畏难的情绪是每个学生都会具备的,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心态不稳定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这些都成为无法学好数学、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在面对数学这一科目时,更应该保持理性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彻底掌握,至少从心态上不会畏难。
前有葛军,今有曹海涛,高考考生们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的高考模式和以前传统的高考模式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以前传统的高考模式仅仅根据同学们对知识点的了解来出题,现在的高考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创新以及思维方式。换一句话来说高考的试卷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时还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甚至是超出范围的题目,这就导致很多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会觉得题目难度很大,自己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所以高考考生们是很不容易的,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验,同时还有对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考验。
对于数学试卷,很多考生都觉得数学试卷的难度过于大,特别是数学的计算量可能是自己平常练习的几倍,这就导致一张试卷在两个小时之内根本没有办法全部完成,除非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大量的计算,练出一定的技巧才能够将这些题目完全做出来。很多考生在高考完之后都抱怨考试的试题太难,就是因为葛军或者曹海涛两个人对数学试卷太过于也苛刻,导致数学试题让很多学生都栽了坑,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分数,这并不能够让他们来背锅,这是因为每年的数学试题并不仅仅只有这两个人进行编写,而是由其他老师共同参与编写出来的试卷,这两个人主要负责试题错误的检查以及试题难度的分析,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的数t学题,这就让很多考生误以为整个试卷都是由两个人编写出来的,所以对他们非常怨恨,甚至在全国统一考试完之后,两个人就莫名其妙上了热搜。
对于这样的问题,两个人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在出试卷这方面的确是出了名,当然学生的数学水平也需要相应的提升,数学试题难的并不是题目的解题思路,而是它的计算量。换一句话来说,只要日常练习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计算的能力,在数学试题中就能够得到很高的分数。
高考数学题目难,曹海涛成众矢之的,此次的难度有突破历史吗?这张卷子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恶心的问题!!!首先,这张试卷没有特别难的题,包括压轴的导数题,并不是很难,比去年感觉简单,而选填的压轴也不是说难的没有思路,单拧某个题目出来,都不是地狱难度。但是,它恶心,它把恶心麻烦的题目放在一张试卷上,就注定的这张试卷做起来不轻松。比如第四题的水库,第七题的比较大小,大题数列、三角都不常规,圆锥曲线第一问比往年复杂。。。。。。
反正如果这张卷子如果选填花的时间久了,大题前两个又不常规,思考很久又没思路,就很容易心态爆炸,而且大部分同学选填不能很快搞完,估计花了点时间,最后压轴的解析几何和导数虽然不难,但也没有心态和时间去做完了,尤其是在高考考场的环境下。综上,个人感觉这张试卷出题水平极高,在没有超纲、超难度题目的情况下出的很有难度,并且题目创新度很高,但是考虑到考场同学的临场心态,这张试卷还是有点残忍。。。
补充一下,其实新高考一卷去年的数列和三角函数也没那么常规,题目也比较创新,最后两个题还没有很轻松,但选填简单无比,所以大家基本上是很平稳的做完试卷,没有太多心态上的波动。以后的高考可能都会有变数,让常规题型变得不常规,此时,心态和临场应变能力尤为关键,如果平常的每次联考、模考,都能够有这样的高质量试卷,而非找超难的压轴题,或许是一种更好的训练方式。总体来看每一个环节操作性都比较强,但是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每一个环节都能卡死学生。 谋考网
以上就是高考数学题目难,曹海涛成众矢之的,此次的难度有突破历史吗?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谋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