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6 13:11:26 | 谋考网
在古代,学童入学时通常要举办开笔礼仪式。
一,古代开学仪式
古代将开学仪式称为“入泮礼”,一共有四个步骤:正衣冠、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举行开笔礼的时候,教书先生会用朱砂在学生们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希望学生以后能够心明眼亮,在日后的学业中举一反三、一点就通。
二,开学典礼具体流程
古代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
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学生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所谓六礼束脩,指的就是古代行拜师礼时;
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师德圆满)和红豆(红运高照)。
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同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由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击鼓明智的传统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一撇一捺,古人把“人”字造得如此简洁,却留下了无尽想象空间。
完成这一系列仪式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学了。
谋考网(https://www.mou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现代拜师礼流程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传统的 拜师礼 一般是由师父和徒弟两人完成,有的时候也会有新入门的徒弟和师娘一起参加。
拜师礼流程如下:
1、拜行业祖师,即保护神,以此祈求祖师爷的保佑,同时体现了对行业的尊重与拜师的虔诚。
2、叩拜师父,通常是师父、师母坐主位,需要拜师的徒弟对其行三叩首之礼,然后献上和投师帖子,有的习俗还会向师父敬茶。
3、师父讲话,告知新徒弟门规,赐名等。讲话内容一般是教育徒弟尊敬祖师爷,遵守行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要努力学习技艺。
《通典》 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 汉成帝 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交手礼仅用于生向 孔夫子 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 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 儒家 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至现代,中国的中医药、传统艺术等行当仍采取拜师从业、传授技能的方式。
谋考网以上就是谋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谋考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谋考网:www.mouk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