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0:57:19 | 谋考网
一、释义:
招生类别指的是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考生所处的分类。
二、类别:
1、招生类别大体分为:普通统考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特殊类型招生。
2、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包括:自主招生、国防生、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定向就业生、少数民族预科生等招生类别。
三、含义:
自主招生:
从2003年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有关精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实行了部分招生计划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统招:
统招一般指全日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选拔考试,依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内统一招录,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正规大学;是否统招生是以学信网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上的学习形式是否"全日制"来定论。
国防生: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含符合保送条件的保送生)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
国防部发布从2017年5月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国防生制度画上句号。
保送生:
保送生是指中国由某些中等学校推荐保送,经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考察同意,免予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而直接录取入学的学生。
扩展资料
容易混淆的招生类别:
一、定向招生计划和定向就业招生计划
相同之处:面向普通高校高考生定向招生。
不同之处:招生范围与就业有所不同。
(一)贫困地区专项计划
三个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均属于定向招生计划,但考生毕业后不定向就业。
1、国家专项计划
为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简称,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在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地方高校共同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安排在提前批之后、本科一批之前录取。该专项计划仅限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考生报考,考生须具有当地户籍和高中三年学籍。
2、地方专项计划
为地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简称。实施区域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县(市、区)。具有贫困地区农村户籍和高中三年学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的学生可以报考。
例如四川省2014年“地方专项计划”设置6个平行第一志愿,每所学校志愿内设置6个专业志愿及专业调配志愿,安排在本一批次录取。
3、高校专项计划
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简称。主要选拔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高中阶段具有在上述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均可报考。
具体实施方案由招生高校制定并公布。录取时,在报考试点高校所在本科批次录取开始前,省级考试招生机构将已通过试点高校前期考核和公示、统考成绩符合该校要求,并填报了该校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志愿的考生电子档案投放给学校,供学校审录。
(二)定向就业招生计划
“定向就业招生”是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培养人才,保证其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而制定的一项政策。
二、民族班招生和少数民族预科招生
相同之处:都面向少数民族考生。
不同之处:录取方式和学习时间不同。
(一)民族班招生
招生对象为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其录取工作安排在有关招生学校本、专科相应批次内进行,其录取标准不低于各有关高校在生源省(区、市)本、专科相应批次学校调档分数线以下40分,学制与普通的本专科相同。
(二)少数民族预科招生
招生对象为参加当年普通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工作安排在有关招生学校本、专科相应录取批次录取结束后单独进行,本科预科录取标准不低于各有关高校在生源省(区、市)本科相应批次调档分数线以下80分,专科预科录取标准不低于各有关高校在生源省(区、市)专科相应批次调档分数线以下60分。
本科预科就读时间一般为5年,专科预科就读时间一般为4年。第一年主要进行高中文化课的补充学习,且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一年结束后,考生通过学校的考试,再次填报志愿确定自己的专业。
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区就业,学制比普通的本专科多一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高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招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国防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保送生
谋考网(https://www.mou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全日制统分统招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全日制统分统招,简称统招,是一种通过国家高考制度或其他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学生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招生方式。这一制度严格遵循国家招生计划和政策,旨在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规范性。以下是对全日制统分统招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概念
全日制:指的是学生需要全天候在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课堂教学和管理。
统分:指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全国教育资源和招生需求,统一制定招生计划,并分配至各省份和高校。这一计划通常包括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录取标准等。
统招: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国家制定的招生计划,通过高考或其他统一考试选拔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
二、运作流程
招生计划制定:每年,国家教育部门会根据全国教育资源和招生需求,制定详细的招生计划,并分配至各省份和高校。
招生考试:高考是全日制统分统招的主要选拔方式。学生需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高考,并根据成绩和志愿进行录取。此外,部分高校和专业还可能组织自主招生考试或面试。
录取与注册:被录取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到高校报到注册,开始全日制学习。高校会为学生提供学籍管理、课程安排、考试考核等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毕业与就业:学生完成学业后,高校会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
三、历史背景与变革
全日制统分统招制度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统包统分”政策,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政策逐渐被淘汰。自1999年起,国家不再对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工作制度,毕业生需自主择业。尽管如此,全日制统分统招仍然是当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招生方式之一。
四、特点与意义
公平性:所有考生在同一标准下竞争,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学生,确保了招生过程的公平性。
规范性:严格遵循国家招生计划和政策进行招生和录取工作,有助于维护教育秩序和规范。
教育质量保障:通过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全日制统分统招是一种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学生进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接受教育的招生方式。它严格遵循国家招生计划和政策旨在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对于维护教育秩序、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