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制剂专业的院校排名应该怎么排?
药科学校的王牌就是药物制剂,在相对有限的药科大学中,药物制剂排名就相对清晰
药物制剂是偏向于理科的一门学术技术性学科,本人的表哥就就读于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药物制剂专业,俗称“川医”。
所以对国内的药物制剂这一专业也比较了解。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来看排名。
一.中国药科大学
谋考网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两所大学在药物制剂专业中拿到了“A+”,分别是中国药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国内药学届素有“南药”和“北药”之称。其中的“南药”指的就是位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
曾经在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也去过几次中国药科大学。一排排清晰的白大褂学生漫步在校园。
药学的氛围可以说是十分浓厚
。其一级学科“药学”是在国内排名年年第一的。要制药企业眼中,
中国药科大学的毕业生就是他们他们眼中的清华北大
。也是药科大学中的
一所“211”工程院校。
二.沈阳药科大学
说完南药我们就接着说北药,
北药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而是指的沈阳药科大学。在普通人眼里这可能是一所不太知名的学校。但是在医药学生的心中,这可是殿堂级的大学。在药物制剂这个专业上就更不得了。
药物制剂沈阳药科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每年的90%的药剂贡献出于沈药,而且有博导10名左右。做个比喻,
在药物制剂专业上“北药”沈阳药科大学就是国内的领头羊。
三.川医,协和等医学名院
华西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这种国内的传统强势医学院在学科上或许没有药科大学在专业有优势,但是多年的医学学术价值的沉淀,以及名气声誉上的优势,是药科大学所不能比的。
我的表哥当时报考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就是看上了
“川医”
这块招牌。
在学习药物制药的同时,还能和国内优秀的医学专家交流
。人脉圈子的范围也就很大了。图为
华西医学
院。
专业上还是强烈推荐药科大学哦。

全国有多少医学类的院校?
2014最新中国医学院校总排名(军校不参与排名)
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复旦大学
4
上海交通大学
5
中山大学
6
华中科技大学
7
中南大学
8 四川大学
9
南方医科大学
10
吉林大学
11
山东大学
12
首都医科大学
13
中国医科大学
14
浙江大学
15
哈尔滨医科大学
16
武汉大学
17
河北医科大学
18
重庆医科大学
19
天津医科大学
20
南京医科大学
21
苏州大学
22
暨南大学
23
西安交通大学
24
郑州大学
25
南京大学
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27
广西医科大学
28
山西医科大学
29
福建医科大学
30 中国药科大学
31
青岛大学
32
安徽医科大学
33
东南大学
32
汕头大学
34
新疆医科大学
35
广东医学院
36
广州医学院
37
南京中医药大学
38
广州中医药大学
39
大连医科大学
40 东南大学
41
上海中医药大学
42 沈阳药科大学
43
南昌大学
44
成都中医药大学
45
遵义医学院
46 温州医学院
47
南通大学
48
山东中医药大学
49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50 内蒙古医学院
51
徐州医学院
52 贵阳医学院
53
潍坊医学院
54 天津
中医学院
55
同济大学
56
湖南中医药大学
57
南华大学
58
湖北中医药大学
59
滨州医学院
60 浙江中医学院
61 辽宁中医学院
62
泰山医学院
63 兰州医学院
64
新乡医学院
65 河南中医学院
66 江西中医学院
67
宁夏医学院
68
蚌埠医学院
69
川北医学院
70
江苏大学
71
皖南医学院
72 锦州医学院
73
佳木斯大学
74
延边大学
75 泸州医学院
76
厦门大学
77
湖南师范大学
78
沈阳医学院
79 长春中医学院
80
广东药学院
81
福建中医学院
82 陕西中医学院
83
石河子大学
84
济宁医学院
85 华北煤炭医学院
86
广西中医学院
87
桂林医学院
88
南开大学
89 大理学院
90
扬州大学
91
天津大学
92 桂林医学院
93
河南大学
94 青岛海洋大学
95
海南医学院
96
长沙医学院
97
成都体育学院
98
吉林农业大学
99
华东理工大学
100
昆明医学院
101
包头医学院
102
北华大学
103
长治医学院
104
大连大学
105
承德医学院
106 安徽中医学院
107
云南中医学院
108
山西中医学院
109
贵阳中医学院
110
甘肃中医学院
111
郧阳医学院
112
三峡大学
113 张家口医学院
114
内蒙古民族大学
115
右江民族医学院
116
北京联合大学

首先,国家规定可以的:
在大一上学期放假前的最后两周,到你所在学院的教务办公室领取一张《大学学生转专业审批表》。这个表当时别填,最好先复印几份。因为有些东西你很可能会填错。转专业的原因,不要写诸如我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之类的话。原因最好和身体条件有关等等比较客观的因素。
(一)在校本科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理由充足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充足的理由包括:
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
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
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多数都用这一条)。
(二)不具备条件者不能申请转专业。
条件包括:
1、新生入学未满一年者;
2、二年级及以上者;
3、各类委培,代培生未经委托单位同意转专业者;
4、艺术类、体育类考生,跨文、理科类别转专业者;
5、跨高考录取批次转专业者;
6、已办理试读手续者;
7、曾转专业或转学者;
8、专科升入本科者。
(三)转专业申请时间和申办程序:
1、学生转专业每学年集中审批一次,申请时间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
2、教务处于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根据转入专业的办学条件,分文、理科向全校公布转入专业的接受名额。
3、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原则上参加选拔后各专业转出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所在专业当年招生数的3-5%,转入人数不得超过转入专业当年招生数的3-5%。4、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转专业申请表》,由学院审核同意后统一报教务处。
5、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并办理相关手续后,申请人(不包括满足转专业条件第1、2条者)于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参加教务处组织的文、理科选拔考试。考试内容:理科为数学、
英语。文科为英语,有的大学再加政治,有的加考计算机。到学校自己就知道以往都靠什么课程了。测试成绩按文、理科分别排序,并根据排序的结果由申请人依次挑选自己要求转入的专业。
(四)转专业的学籍管理:
1、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原则上按照入学时的年级所适用的学籍管理细则进行管理。
2、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后,必须完成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方可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 主要是大一最后考试。只要你不跨批次和专业即可。只要早作计划就能实现。现就转专业答复一下: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进校后,符合条件的可转专业。
(一)在校本科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理由充足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充足的理由包括: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多数都用这一条)。
(二)不具备条件者不能申请转专业。
条件包括:1、新生入学未满一年者;2、二年级及以上者;3、各类委培,代培生未经委托单位同意转专业者;4、艺术类、体育类考生,跨文、理科类别转专业者;5、跨高考录取批次转专业者;6、已办理试读手续者;7、曾转专业或转学者;8、专科升入本科者。
(三)转专业申请时间和申办程序:
1、学生转专业每学年集中审批一次,申请时间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
2、教务处于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根据转入专业的办学条件,分文、理科向全校公布转入专业的接受名额。
3、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原则上参加选拔后各专业转出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所在专业当年招生数的3-5%,转入人数不得超过转入专业当年招生数的3-5%。4、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转专业申请表》,由学院审核同意后统一报教务处。
5、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并办理相关手续后,申请人(不包括满足转专业条件第1、2条者)于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参加教务处组织的文、理科选拔考试。考试内容:理科为数学、英语。文科为英语,有的大学再加政治,有的加考计算机。到学校自己就知道以往都靠什么课程了。测试成绩按文、理科分别排序,并根据排序的结果由申请人依次挑选自己要求转入的专业。
(四)转专业的学籍管理:
1、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原则上按照入学时的年级所适用的学籍管理细则进行管理。
2、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后,必须完成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方可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
建议您详细的咨询下中国医科大学生物科学相关负责的老师,原则上学校可以实现专业的转换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