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8 15:09:52 | 谋考网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业有哪些方向及就业前景
不可否认未来是智能制造的时代,从国家的政策和时代的发展来看,未来也急需大量的智能制造的人才,智能制造专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业有哪些方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业有哪些方向
智能制造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智能制造专业主要面向自动化系统、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工业制造相关企业中的安装调试技术员、生产加工技术员、维修维护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系统运行操作人员、销售人员、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工程师、车间智能控制系统管理工程师等工作。
3D打印: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及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从事扫描仪操作、工
装夹具设计、3D打印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3D打印设备操作等方面的人才。
数控加工: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维护等相关工作,从事机械加工产品绘图、产品质量检测、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等机床设备操作维护及企业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工作岗位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市场上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已经供不应求,将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发展一定会突飞猛进,另外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研发型人才为主,培养的是国家知识人才,相信很多人都会报考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一样,都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出的专业,从发展前景来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培养计划,有的会侧重于工业机器人方向,有的会侧重于数控机床方向,有的会侧重智能化生产线方向等等。谋考网
智能制造工程属于机械类吗
智能制造工程属于机械类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要具备哪些能力
1、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要具备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课程和实验技能进行流程行业领域的产品、装备研发和管理;
2、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3、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要具有非常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熟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设计开发智能装备和智能生成线,实行智能制造;
4、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课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一样,都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出的专业,从发展前景来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培养课程计划,有的会侧重于工业机器人方向,有的会侧重于数控机床方向,有的会侧重智能化生产线方向等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有哪些课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机械工程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业物联网导论、RFID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数控机床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课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设计、电工电子学、公差与检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设计与仿真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与技术、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传感技术、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智能制造系统规划与管理等课程。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关心大学专业排名的问题。2020年3月,金平果中评榜发布了2020中国大学专业竞争力排行榜共计436个榜单。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中国大陆2667所大学的实力和水平。接下来和小编看一下2020-2021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排名前17强都是哪些院校。
1 | 北京工业大学 | 35 |
2 | 天津大学 | 35 |
3 | 山东大学 | 35 |
4 | 吉林大学 | 35 |
5 | 同济大学 | 35 |
6 | 合肥工业大学 | 35 |
7 | 江苏大学 | 35 |
8 | 武汉理工大学 | 35 |
9 | 北京理工大学 | 35 |
10 | 浙江理工大学 | 35 |
11 | 华南理工大学 | 35 |
12 | 苏州大学 | 35 |
13 | 厦门理工学院 | 35 |
14 | 汕头大学 | 35 |
15 | 上海大学 | 35 |
16 | 青岛理工大学 | 35 |
17 | 西安工业大学 | 35 |
2020中国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共设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30个。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声誉等4个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教师数、博硕士学位点数、科研项目数等17个方面,三级指标包括杰出人才数、全国性学生竞赛获奖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等约30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