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2 17:07:50 | 谋考网
距离高考还有100天,如果肯努力的话能提50到100分左右。只要你的底子不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在这一百天内持之以恒地学习,高考时成为一匹黑马没有问题。
内容导航高考最后100天怎样才能提高成绩高考最后100天快速提升成绩方法>
1、错题集。包括各种试卷、课后习题、教辅资料上的题目,只要是自己做错的,全部记录下来,然后逐一攻破。
2、高考一百天集中精力在自己弱点上,原本拿不上分数的地方,通过集中突破,使自己能够有80%以上的概率拿上分数,所以分数就提升了。
3、高考最后一百天背背背。对于一些硬性的知识点,无需理解全屏记忆的,只能逼着自己坚持背诵。比如单词,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背50个。如果某天没背,那第二天就背100个。
注:更多内容,我们只需要在本文上方或下方“测一测我能上的大学”一栏,输入自己的成绩、省市、选考科目,即可一键进入微页志愿,为大家科学评估出的分数对应的所有可以就读的大学,查看更多关于高考的数据和资讯。
1.高考最后100天可以试试A4纸学习法
就是每天为自己准备一张A4纸,把自己当天遇到的所有不会的问题都记在上面,比如说哪个单词的意思不懂了,化学方程式没写出来都可以记下来,争取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在每天睡觉之前最后拿出这张纸回顾,带着这些答案睡觉,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如果遇见新的问题了,第二天一定要及时的问老师。在高考之前多解决一个问题,就离心仪大学更进一步。
2.高考最后100天一定要重视基础
高考的考试难度虽然比中考大很多,但是考试内容还是以基础题为主,70%考察的都是基础题目,一般很难的题目比如说物理大题的括号二,以及函数的括号二,如果这种题型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不能掌握,那么在高考之前就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多花一些时间在有把握拿分的题目上,如果能把基础分都拿到手,成绩也能超过500分。保证语文默写不丢分,保证数学的前八道选择题都做对。
注:以上最后100天能提只是一部分内容,仅作参考。想要了解全部高中最后100天能提多少分,建议下载微页志愿查看详细信息。谋考网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
(1)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件。
(2)内容:反对外来侵略、援助邻邦国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府使节互访、对外政策等。
(3)目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上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前四点又是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5)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实现;四是通过战争。
(6)古代对外关系频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①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②表现: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③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7)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的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8)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关注谋考网:www.mouk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