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1 01:24:29 | 谋考网
职业测评真的能填好志愿吗?
如今是填报高考志愿的高峰期,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自己想从视什么样的职业,因此会用职业测评来决定。那么职业测评真的能填好志愿吗?下面我为您讲解!
>> 职业兴趣测评,一个不错的工具 <<
人格和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人格特征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果某人的人格与某职业的需求能够较好的匹配,这不但有益于公司效益的提升还有助于从业者的发展。
于是职业兴趣测评就应运而生,目前已经在各行各业的人才招募和岗位匹配过程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虽然职业不能等同于专业,但是他们之间通常还是有着非常紧密关系的。对于高中生而言,虽然还没有工作经历和较为广泛的行业、职业认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来确定考生的职业兴趣倾向,从而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供参考。
>> 职业兴趣测评不等于就能填好志愿 <<
实际在做职业兴趣测评时,通常都会有人觉得测评结果不准确,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原因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测试对象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其实多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
2 、人在决断的时候往往很难做到非常可观,难免夹杂情绪与想法
3 、任何心理测试都只能做到模糊化判断,准确预测是不可能也不科学的
由此,大家应该意识到,当一个测评结果出来后,不应该急着去用,而是需要对测评结果进一步分析和确认,方能得到可用的结果。测评,测评,除了“测”还要“评”。
>> 职业兴趣测评逻辑分析 << 谋考网
根据职业性向理论,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人格与职业要相匹配。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一种颜色或一种物品记住别人,也会以某种气质和感觉被别人记住。这说明任何事物,包括我们的兴趣、思想在内,都存在着某种关联。
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也与某个专业或职业存在着关联,而且是可以被探知的。职业兴趣测评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隐喻的方法来设置题目,挖掘被测评者的职业兴趣倾向的。
随着大量心理学测试科学性的被证实,职业兴趣测评的可靠性显然是无用怀疑的。但是由于人的复杂性,对测评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原因的分析无疑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根据“约哈里之窗”理论,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分为四个区。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点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隐藏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未知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
应用“约哈里之窗”理论可对职业兴趣测评结果作分析。
如果自己的某个兴趣或某项能力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也就是同时得到了自己和别人的认可,那么这就属于自己的开放区,选择与之相对应和匹配的专业或职业不但工作或学习比较轻松,还特别容易出成果。本区域的倾向非常容易在测评结果中呈现。所以觉得测评比较准确的人多是人格比较鲜明,开放区比较大的人。
如果只是自己知道,别人从来不知道,那这就属于隐藏区,是自己有兴趣、有能力但没有机会,或是自己有意为之。倘若能够解除相关羁绊,是有能力学好相关专业或干好相关职业的`。这一部分比较特别,在测评结果中反映还是不反映取决于测试者“执念”的严重陈谷。
盲点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别人就是一面镜子,你需要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发现不了的东西,一旦通过这面镜子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或许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所以,当测评结果出现与考生认知不符的专业或职业的时候,还希望考生不要断然拒绝,因为每个人都存在一个盲点区。
未知区是一个自己与别人都不知道的区域。未知不代表不可知,若有心探知,可成已知,并所用之。所以说这也是个充满潜能的区域。当测试者看到与这一区域对应的专业或职业时,一般都会非常惊讶,甚至认会为测评是瞎扯,原因是觉得与自我认知不相符。其实,如果能够冷静分析测评结果,仔细考量对应专业或职业,保不住有惊喜的发现。
那么,大家现在应该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测评结果一定是“测”与“评”的共同产物。“评”后的结果才能成为填报高考志愿的参考。
>> 个性化填报方案的形成 <<
一套个性化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的形成结构是“政策解读+数据分析+个性匹配+生涯规划”。
职业兴趣测评解决的是考生与专业或人与岗位相匹配的问题,属于方案里“个性匹配”这一部分,与一套科学的个性化志愿填报方案还有很远距离。
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选专业,这一问题需结合个人需求进行辩证分析,关键要看考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为主;成绩没有明显优势但希望就读高水平院校,可注意“距离和分数”的关系,就可以选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院校或考虑偏冷门专业冲冲看;有明确专业取向或毕业后先考虑就业或所选高校各方面差不多时,可优先考虑专业。下面提供选择志愿的一些参考思路:
1.根据专业选报。若考生对专业有明确要求,可首先选择几个比较心仪的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考生在初选专业时,首先可以考虑的是自己有兴趣、特长、优势的专业,然后看当下热点,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关于专业的介绍)。同时,要对专业的学习难易程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学科实力、考研情况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综合考虑选择拟报考的专业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2.根据学校选报。若考生比较看重学校、地域等因素,可首先选定几个目标院校,然后在院校内选择心仪的专业。
考生在初选院校时,应详细了解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上,选定自己感兴趣又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可以通过浏览高校的网站、参加高校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参加招生咨询会、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阅读《招生章程》等各种形式全面了解高校,包括:综合实力、学科优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升学就业、国际合作、学费标准、入校后转专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3.兼顾学校和专业。考生首先应对自身实际情况(总分、位次、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晓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大致位置,在全面了解心仪高校和专业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间找个平衡点,综合定位学校和专业。既考虑高校品牌,又考虑专业的合适性。
上述思路仅供参考,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和方法很多,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夺,无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就好。在专业(类)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数量相对充足,所以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专业”、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学校”,不必墨守成规只采取一种思路选报志愿,多种思路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确保考生利益最大化。
在平行志愿招生批次,要拉开适当的梯度,以增加录取几率。从“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梯度入手、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次筛选。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选择足量的“专业(类)+院校”志愿,分别放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个梯度备用。“冲”是冲刺一下的意思,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不明显但希望就读的院校、专业放在冲的层次;“稳”是相对稳健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较大且比较喜欢的院校、专业放在稳的层次;“保”是录取几率大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有明粗拦银显优势的志愿放在保的层次。
第二步,综合优化。从前面选定的批量志愿中,结合往年院校、专业录取等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录取可能性不大的高校、专业删除,优化选择出拟报考的、可放在不同梯度的相对合适的高校、专业。
第三步,最终排序。结合本人实际和意向确定具体志愿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经筛选优化后的备用志愿逐一比对,并先高后低按降序排列。可以将喜欢的专业及院校尽量往前排,最后要填一些录取希望比较大的专业及志愿,志愿的填报适当拉开梯度。如普通类平行志衡兆愿填报时,可将自己成绩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0-30个,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50-30个,将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26-36个。
考生应对自身有较为客观的判断,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岩宴。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所选志愿首先要对照高校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所选择志愿应该与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相符,跟自己性格相匹配;应该与自己成绩位次及身体条件相符合,有利于实现理想抱负和发挥自身潜能;应该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去向相吻合、与家庭意愿及经济条件相结合。
平行志愿有效地减缓志愿填报风险,但风险不会完全消除,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冷静分析,客观比较,规避以下误区产生的风险。
误区一:不加分析研究盲目填报。从往年平行志愿投档看,局限于单一层次或性质的志愿,或所选志愿定位偏高,部分考生因达不到所报志愿的投档条件,导致所报志愿成为无效志愿或直到最后志愿才有幸被投档;也有考生只考虑分数使用最大化、忽视兴趣特长等,入学后却发现就读专业自己并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专业;有些考生没看清院校性质、学历层次造成高分低填等。
误区二:认为每轮平行志愿多次投档。有不少初次接触平行志愿的考生,往往把平行志愿依次检索当作多次投档机会,误读前面某志愿退档后还可对后续志愿继续投档。实际上,平行志愿按考生位次高低和志愿顺序依次检索,对每位考生来说每轮只能投档一次,一旦在某段某志愿被投档,意味着前面志愿都投不进而后续志愿已同步失效。另外,因考生身体条件限制(比如医学专业对色盲色弱有要求),或单科成绩不符要求等因素,投档后也可能还会被退档,而一旦退档就意味着一轮一次投档机会已被使用,将失去本段(次)录取机会,本段(次)其他志愿也不可能再投。
误区三:非中心城市或热门院校专业不选报。经济发达中心城市高校,往往凸显“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等特征。过分在意大学的排名或专业热度,将导致填报志愿风险放大。高考成绩一旦不够名校的投档线,就失去了就读其他高校的机会,浪费了志愿资源。名校资源稀缺,考生要客观判断自己的竞争力。即便是名校也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某些普通高校的一些特色专业也不乏有很强的实力。专业冷热门是相对的,前几年招生热门的专业,毕业就业时可能变成了冷门。一心想进热门专业者,需综合评估进相应专业的可能性以及专业的未来发展冷热度,然后慎重定夺。
重点提醒:选报志愿是道多选题,答案并非唯一,上述提供的策略仅为众多思路中的可选项,无论如何选择,考生均需冷静客观分析,综合科学定位,方能将自身条件发挥到极致,获得最佳答案。更多新高考志愿填报知识欢迎下载知涯升学APP了解。
以上就是谋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谋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