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29 14:12:36 | 谋考网
1. 我们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首先要求未来的职业要他的个人兴趣、性格 与特长匹配: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看,专业绑定职业行业,无疑是最重要的。2019 年北京市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1.5%的人填报时对大学和专业根本不了解,70.7%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又据北京市教科所的调查,有67%的大一学生,在入校后对所学专业非常失望,都想更换专业 。62%的大学毕业生,在半年内就跳槽换了工作对已毕业的大学生的调查则显示,只有14%的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有43%的大学生在三年内转换了行业,有27%的大学生利用考研 升学转换了专业,2018 届毕业生的工作专业相关度仅为66%,2015 届大学生毕业3 年后的工 作专业相关度仅为61%。不少家长和考生花了3 年(也可以说是12 年)来准备高考,长路漫漫却无怨无悔。却不愿花短短几周来研究职业行业和专业。
2. 再说学校,母校的光环与品牌、在行业里的人脉资源、众多校友的大力支持,是难以计量的无形资产,终身受用,某种程度上,你与学校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最重要。
3.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重要。最终我们追求的,是学校和专业二者的优化组合,毕竟我们受分数限制,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得到一些,但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要明 明白白,过后也就不会后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样说过:“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 剩下的就是教育”。通过大学养成的是品性、眼界、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是自由之思想, 是独立之人格。这些才是他终身的财富。 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内容。知识会更新,系统会 升级,只有能力和方法,才是你永久的财富。
4. 专业与职业是什么关系?专业和职业有很强的对应关系。选择专业,实际是选择职业的反推。 我们需要用前瞻的眼光来选择,因为我们考虑的是起码四年以后的专业前景。可以根据现有 的数据,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报告,预判未来。
5. 我们最困惑最烦恼最困难的事,不是没有选择或者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现在是大数据 时代,信息透明公开,判断能不能上某个学校已经很简单了,难的是在你可以上的几十上百个“学校+专业”的组合进行筛选排序。 具体又怎么排序呢?
A. 首先是职业兴趣和个人理想:第一应该重视的,就是年轻人追求自我实现,追寻人生 梦想的初心,我们家长要充分尊重,有冲突要冷静交流,特别是时间不充足时,更要平 等沟通。我们不是纵容学生。古人说: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兴趣是一个人的老师,将专业选择和个人兴趣相结合,才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专业无所谓好坏,只要考生感兴趣,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发挥所长的专业,就是适合考生的好专业。任何专业的优秀学生,都不愁没有好的职业前途。
B. 人格特性匹配:职业规划的目标就是“人职匹配”。这一理论在发达国家已经实践了过百 年,我国才刚刚开始认知。 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从国家层面出文指导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建立初 步认知。 他们从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职业规划三个方面对多项能力进 行了清晰地划分和定义。同时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资源,帮助学生从书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完成发 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过程。遗憾的是,中国教育在这个方面以前基本上是缺失, 现在才刚刚起步。 中国传统生涯观的特点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第一,为官为成功之本 第二,考试为晋身之阶,第三,职业生涯刻板认识,传统观念的力量非常强大 第四,服从权威、循例重俗,缺乏个人判断我们就是要利用高中毕业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开启你的人生规划。
C. 秉持就业导向原则: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不要忘了最终还是为了一个好的职业。就业率、 平均薪酬、晋升空间、社会地位、就业满意度,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D. 参照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孩子隐含的天赋和未来的潜力方向 这才是你真正的考验。
6. 如果一定要比较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性,可以按学科门类来分析: 我国的专业划分,最大一级是学科门类,一共有13个: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军事学、 艺术学; 学位就是按门类划分,比如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医学博士。文史哲法教育经济管理,一般称文科。 每个门类再细分成一级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再分成若干二级学科(专业)。
有的门类,学校在什么区域(省市),或者学校属于哪个部委,就业很有关系,学校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地域性强:比如医学、农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就业也常常和地域有关,比如财会专业。地域性不强,特别重视业内排名:教育学地域性不强:理学、工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法学, 名校学生的普遍优点是见识广、自信心强 ,工学里的一些专业也有地域性或行业性,比如土木建筑、水利电力、航空。
高考志愿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重要选择,下面是一些关于高考志愿的技巧:
自我认知:首先,你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潜力是选择志愿的基础。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什么?我对哪些领域感兴趣?这能够帮助你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调研学校与专业:积极收集各个学校和专业的信息。可以通过查阅学校官方网站、招生简章、参加学校招生宣讲会等方式获取信息。了解学校的声誉、师资力量、学科设置以及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情况等对你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比较分析:将收集到的学校和专业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从学校的排名、师资水平、学科实力、专业就业率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一所学校时,还可以参考该学校的地理位置、氛围和学生评价等因素。
考虑自身实力:在选择志愿时,要考虑自身的实力和高考成绩。合理评估自己的分数,了解各个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情况,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有序的志愿填报计划。 谋考网
参考他人建议:可以向家长、老师、学长学姐等有经验的人请教,并听取他们的建议。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但要注意,最终的决策还是要由你自己来做。
考虑职业规划: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可以参考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薪资水平、行业前景等信息,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多角度思考:不要将志愿仅仅看作是进入一个学校或专业,而是将其视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契机。思考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
实地考察:尽量亲自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校的环境、设施,并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这有助于你更加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氛围和文化,从而做出更准确的选择。
灵活调整:志愿填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需要对自己的志愿进行调整。要保持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选择志愿是一个个人的决策过程,要坚持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并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希望以上的技巧能够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策,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祝你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取得好成绩!
谋考网(https://www.moukao.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你对填报高考志愿有什么心得值得分享?的相关内容。
1 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是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