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2 00:02:24 | 谋考网
高三生物成绩只有30分,那说明学生的听课效率是比较差的,对生物的基础知识也不够了解。首先应该熟悉基础知识,把基础夯实,然后构建知识网络,立足于课本,从课本基础出发,稳步提高高中生物成绩。
一、每天30分钟读课本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上都有可能出题,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
学生要养成每天(大约3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来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生物学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如果不过关,待到高考综合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
二、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
三、弄清知识内在联系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谋考网
1、很多高三学生在做生物题的时候容易出错,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不小心”犯错,也就是学生们常说的马虎。这和高三学生们平时做题的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高三学生平时在做生物题的时候,喜欢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经常容易被题目所误导,所以会出错。对于生物来说,想要快速提高成绩,必须要从题目的角度出发,要正确的理解生物命题的原则。
生物之所以和物理、化学一样归类在理科,就说明生物也是具备逻辑性,而不是单纯的文科式的记背就能掌握的。很多高三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凭借感觉去做,反而会忽略题目条件,所以只有在做题时根据逻辑推理,在结合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2、生物中的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考察的重点内容,需要高三学生特别关注这部分内容。同时也要有效避免只复习某部分。全面系统的学习,才能对于以后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变化胸有成竹。
3、生物的学习一般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是当准备期末复习的时候,就要把这些模块的知识串联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能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